宇宙是自在的。它在运行和化育的无限扩展中创造了无限多的存在物,人又是迄今所知道的“万物之灵”。何以名之曰“灵”?因为除人之外,任何存在物都没有自我存在的意识,因而没有自我与他物之关系以及自我、他物与宇宙之关系的意识,一句话,没有自我定位的意识,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凭借宇宙、凭借宇宙中之他物、凭借
于是,对于人类来说,索解宇宙之谜几乎是与生俱来而又没有止境的必不可免的要求和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人类智慧和理性的最高要求和最高使命。在这无穷尽的索解中,已经产生了无计其数的真知灼见,似是而非之见,荒谬绝伦之见。这是必然的,而且全都是弥足珍贵的。不如此,宇宙的索解便无从推进。
我的同事、哲学学者吴孟超先生,积十余年之劳思,不知读破了多少题内的和相关的煌煌巨著和单篇文献,以对前贤的崇敬和不迷信,以对自己的严格和不禁锢,以对各种见解的赞叹、质疑和追问,以自己独到的创获、猜想、悬念和诚恳的征求,写出了《宇宙解的构思》。我读之再三,感慨良多,而击节拍案者不知凡几。倘若我言之不为星外之言,此书问世之后,总有一天或当引起哲学和物理学不至太小的振动。此非著者初衷,孟超先生不过企图严肃清理一遍自己积寒积暑无法释怀的学习心得;实乃我作为读者的预感,兴奋告之以孟超先生,他默而不语。
概而言之,本书构思成果之大要有四。
其一,在充分肯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定义的同时,重新解读物质本性。客观实在性是就存在与思维的关系界定物质的,还必须同时从物的总和的意义上即物物联系?而非仅仅主客观联系?的意义上概括“物质”。由此思考,则质量规定?物之实体形式?、能量规定?物之虚体形式?以及与辐射过程相关联的场量规定亦必充实于哲学的“物质”范畴。质量乃能量聚集之结果,能量乃质量散发之状态,这就是质量和能量形成的机制;质量守恒缘于能量补足,能量守恒缘于质量补足,质量与能量交变而有宇宙之守恒,这就是物质不灭和运动不灭的机理。能量释放本是能量改变与转移的辐射过程。辐射过程之始端由质量散发而演能量,属一物之灭;辐射过程之末端当有与质量散发效应互补的能量聚集效应,而演质量,属他物之生。而辐射末端产生能量聚集,尚待物理学确证。
其二,以电磁二象性解读旋转之因由。其实这也就是在根基的层面上探究物质的运动。天体的“圆运动”呈自旋与公转合一之旋转状态。由电磁二象性思考,则可得:电磁乃同一能量之二重可转化而不可分立的物理属性,电磁场夹角内有三象存在;夹角内,或偏重电场一方而内隐磁性,或偏重磁场一方而内隐电性,或于夹角中分线上而呈非电非磁、亦电亦磁之电磁中性,三物象合一而产生自旋状态的作用之量;两逆向自旋耦合的结果产生出旋转场;场体系之内有能量置换过程与位相改变过程,前者乃旋转场的内在动力之源,后者乃旋转场的外在整体之象;能量置换之下,旋转场生发引力与斥力效应,由场之临界面“观”之,斥力效应?圆运动的切线位上?在场之外域,有质量散发状态,引力效应?圆运动的向径位上?在场之域内,又有能量聚集之物象;位相改变状态,一为自旋、公转合一之旋转,二为位移,而位移则是旋转场之整个体系随同场心在太空漂泊,直至与某一逆向而旋者耦合,再叠化出新的和扩大了的旋转场。圆乃运动的总和形式和整体特征;“圆”的理念必须经由旋转运动而催生;圆运动链中的束缚态有公转存在,圆运动链中的自由态仅有自旋,公转受圆心约束,自旋只受轴心约束;旋转场乃大自然之公律。而电磁场的夹角之内必有旋转性的作用之量,此点尚待物理学确证。
其三,以十维时空网之说排除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佯谬。著者认为,解读时空当自旋转出发。旋转有能量转换过程,转换结果决定旋转场的盈缩、生灭之期,于是有时间的一维性。旋转又有位相改变过程,而位相改变状态之一,乃自旋与公转合之一体,三维球面之下又有三维,演作卷缩着的六维空间形式,类似球形体系;位相改变状态之二,类球形体系在一广阔的空间背景上漂移,该空间背景又得以三维之数标度之。漂移的轨迹,乃时间一维性的空间化结果,像一根振荡的弦,又像一串翻滚的明珠,标志着时空联姻之桥,而且也预兆着该旋转体系将会同一新的旋转体系相耦合,叠化出无限量的扩张之象。本属无限延伸的欧几里德几何学直线,因球面截断,而获有限延伸之性征;本属有限延伸的非欧几何学曲线又因球面而连接,遂有无限延伸之意义。而旋转场引力域内有卷缩着的六维空间状态,尚待物理学确证。
其四,在以上基础上阐述社会与人的文明理念的重塑。为着实现以上四大任务,著者又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给我印象较深的,例如对于“伽利略之船”的物理学和哲学意义的深刻性予以再评价;对于爱因斯坦的光速恒定和光速为速度极限值的设定以及以此作为相对论的前提是否真正具有合理性打一个问号;认为对于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E=mc2?的立论基础及其物理学意义的解读尚有可商榷之处;猜想黑洞不仅可以存在于天体系综,也可能存在于粒子系综;判定倘若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不再终止,人才是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之危机的主要制造者;等等。
什么是宇宙观?我以为,宇宙观就是最高的“定位器”。就学理而言,用本书著者自己的话说,他的努力在于哲学的对象化,在于哲学思维的宇宙化。意思是说,哲学应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对象,因而必须是或首先是宇宙观。然而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对于个别事物和某一类别、某一领域事物的认识是如此,宇宙观亦必如此。我们不应空洞地、片断地把握宇宙,而必须如实地将宇宙作为物之“总和”把握宇宙。这也就是宇宙全景作为全息性“思维具体”的再现。惟其如此,人自身才能真正给自己准确地定位,既不压抑主观能动性,又不张狂地、掠夺式地放纵主观能动性,才能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利用和保护真正完美地统一起来,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换言之,惟有把握科学的宇宙观,才能形成以人的合理定位?不仅限于如何把“人”当作“人”?为主题的科学的、大气磅礴的人学,人自身才能通往理想的、蕴含现实性的而不是神话的彼岸。
为着在哲学思维中具体地再现宇宙全景,本书采取了科学抽象与实证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相结合的方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向倡导并亲自垂范的一条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再彰显的哲学方法。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南,又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归。所以如此,绝非待之以教义而服膺之,实乃以科学之精神而遵循之,发扬之。
如前所述,本书构思的顶层和整体为哲学,而天体理念和物理学则为一大支柱。由哥白尼的“日心论”、“伽利略之船”而至牛顿力学,而至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黑洞理论等等,无不反思之,重考之,复由此再探索之。孟超和我皆非卒业于物理学专业,他对物理学竟有如此造诣,而我靠近这样的支柱则只可盘桓端详、抚摩、轻弹、仰视,却不敢使劲地推敲。故于本书物理学猜想,断不敢妄评一字。著者既有悬念求教,所发之论当有大方之家予以鉴定、解答、支持或不免有所纠正。
常有友人以文稿嘱我阅评,多半建议再加斟酌,不忙出手。孟超此书实难多见,故而多次敦促早日付梓。本书篇幅不大,却是一个好大的工程。它提出了一系列大家应当重新想一想的大问题。这比著者本人思辨的每一个结果是否正确更为重要。因此我说,倘幸蒙出版家之青睐,则深切谢忱之致不惟著者而已,亦必包括先读如我者。
(《宇宙解的构思》,吴孟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28.00元)